廣東藥科大學研究生,廣東藥科大學研究生院
日前,2022年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在廣東藥科大學舉辦。會議以“聚焦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加強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為主題,深化國際間的產學研用合作,助力構建全球高質量合作伙伴關系。會議以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海內外院士、專家和企業代表共16人作主旨報告。
院士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為進一步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教育部于2018年創辦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搭建中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合作對接平臺,推進全球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銜接。
廣東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朱超華說,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通過產學研創新合作,推進產教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本次會議突出跨學科交叉融合,厚植科技教育合作基礎,探索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是產學研用深度合作的平臺,將實現多元合作,互利共贏。
學術報告環節,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海內外院士、專家和企業代表共16人作主旨報告,專家圍繞中醫藥發展、免疫代謝、腫瘤治療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未來發展趨勢等展開學術研討。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良作了題為“人工智能助力中醫藥發展”的專題報告。他指出,中醫藥學是復雜科學體系,更加需要集成應用多學科的先進技術與方法開展融合創新研究;更加需要以中醫藥為主體的多學科結合創新型人才隊伍;更加需要國際合作,讓世界學者親自感受中醫藥的博大精深與科學內涵。中醫藥要建立數字化、工程化、智能化的精準中醫藥個體化診療系統,使傳統中醫藥取得突破性發展,并為世界醫學和人類健康作貢獻。
海軍軍醫大學教授張衛東作了題為“守中藥療效之正,創生物機制之新”的專題報告。他認為,中藥創新藥物研究不應該走西藥創新靶標驅動的創新藥物研究思路,而應“以藥尋靶”,即按照“臨床表型—動物表型—細胞表型—靶標發現”的研究思路,從中藥臨床效果出發,守住中藥療效之正,定能創作用機制之新,發現具體機制后還能擴展中藥的療效范圍。
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醫學院教授魏明謙作了題為“用細菌融瘤來突破晚期腫瘤微環境”的專題報告。他認為,目前腫瘤治療受到了復雜的腫瘤微環境限制,分享了實驗室應用細菌溶瘤病毒突破晚期腫瘤微環境的作用機制,為晚期腫瘤治療提供了新策略。
校企深化產學研用合作
廣東藥科大學黨委書記劉晟介紹,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專業特色優勢,持續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醫藥高校的全方位合作,推進中華醫藥的傳承創新。
在國際產學研用戰略合作簽約和捐贈環節,廣東藥科大學校長翟理祥代表學校與俄羅斯巴什基爾國立醫科大學在線上簽約,推進兩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
中國聯通廣東分公司、廣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汕頭市醫學科學院、嶺南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就國際人才培養、產學研用基地共建、傳統中醫藥與海洋藥物研發等與廣東藥科大學達成戰略合作意向,簽署框架協議。
據介紹,聯通公司將投入220萬元在廣東藥科大學校園建設融產學研合作洽談、數字化產品體驗于一體的“體驗空間”;廣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在學校設立“百萬獎助學金”;嶺南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設立50萬獎助學金,獎勵學習和創新創業成績突出以及資助經濟上困難的學生。廣州安必平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董事長蔡向挺作為廣東藥科大學優秀校友,捐贈了總價100萬元科研儀器設備一批。
【記者】馬立敏
【通訊員】倪慧玲
【作者】 馬立敏
廣東教育頭條
廣東藥科大學研究生(廣東藥科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