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不用考研”,張雪峰言論惹爭議,這是明目張膽玩雙標?
隨著本科學歷不斷“白菜化”,近幾年來,考研似乎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畢業生的首選,甚至很多同學,根本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考研,反正稀里糊涂就被時代裹挾著報了名。
因為在很多畢業生眼里,仿佛不考研就會被時代拋棄,被職場拋棄一般,但這樣一來,各大高校為了滿足更多考生報考,研究生也開始擴招。
結果到頭來,學歷的含金量好像沒有提升,“內卷”的程度反而又加深了,所以,面對該不該考研這個問題,很多在校大學生開始迷茫了,考還是不考,真是個難以抉擇的問題。
“我的女兒不用考研”,張雪峰言論惹爭議,這是明目張膽玩雙標?
即便不是考生,也不是研究生,哪怕只是普通網友,對于張雪峰這個名字,應該也不陌生,張老師因為其脫口秀般的講座風格,成為了教育界里,最早的一波“網紅講師”。
很多同學在面對要不要考研,或者說不知道報考什么學校時,都是聽了張老師的講座,才下定決心決定報考的,所以張老師在很多考生心里,就像是指路明燈一般的存在。
但就是這樣一位致力于鼓勵學生考研的考試,卻在采訪時直言:我的女兒不用考研,這個言論一出,著實是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一個鼓勵考研的講師,自己女兒卻不考研?這不是明目張膽的在玩雙標那一套嗎?
初聽這個言論的時候,不得不說,是真的容易讓人誤解,但其實當了解了張老師講這句話的前因后果之后,就會明白,張老師不是在雙標,而是話糙理不糙。
首先,張老師為什么鼓勵同學們考研?或者說鼓勵什么樣的同學考研?一小部分是為了夢想的同學,覺得不讀研人生不完整,想要搏一搏考個985、211,不為自己的人生留有遺憾。
但更大一部分同學其實就是為了生計,考上一所好學校,學歷得到提升,將來就業時,可以選擇的工作機會會更多也會更好,這個理由,其實就是大部分同學的想法。
而張老師之所以會說,自己的女兒不需要考研,很簡單,張老師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女兒積累了財富積累,女兒未來的生活可以不去考慮生計,只需要考慮想做還是不想做。
如果女兒是第一種人,那完全可以考研,但如果對讀研本身沒有興趣,只是為了生計,那就完全不必那么做,聽上去好像是張老師在凡爾賽,但其實也是在告訴考生一個很現實的道理。
如果家境好可以任性,考研就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選擇,但如果自己沒有靠山,不是什么富二代,那么使使勁考個研,或許也是一次翻身的機會。
考研似乎成為一種大趨勢,但有4種考生,或許應該及時止損
第一種,想通過考研逃避就業的考生。中國青年報之前發起過一個關于“你為什么選擇考研”的調查小問卷,其中20%的考生選擇了逃避就業。
這類考生考研,如果考不上,也能多啃一年老,如果幸運地考上了,就再多啃三年,但不管多少年,早晚是要就業的啊,所以如果是這類考生,真的大可不必浪費時間和精力。
第二種,沒有目標,被裹挾著考研的考生。這類同學就是很典型的沒有目標,不知道考什么專業,也不知道考什么學校,單純地就是覺得身邊的同學都考了,自己不考是不是不行?
但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走一步看一步,就算最后考上了,也很可能會身臨其境了開始后悔,所以大學生不是小孩子,考研真的不能人云亦云。
第三種,學習三分鐘熱度的考生。這類學生其實不在少數,看到大家都考研,自己也下定決心也要搏一搏,結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后就業錯過了,考研也沒考上,雞飛蛋打得不償失。
第四種,盲目自信的考生。考生在決定報考的時候,不僅要對學校有一些基本的認知,更要對自己的能力有一些評估,有些考生民辦三本,自身能力也一般,但是卻敢把目標放在清華北大。
當然也確實可能會有這樣的“黑馬”,但是能不能是自己,同學們還是要有個清楚的自我認知,與其把目標定得遙不可及,不如選擇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這樣才更容易實現目標。
話題討論:你如何看待考研這件事?歡迎留言評論。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